元代四大悲剧是什么(盘点元代四大悲剧你看过几个)

1、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《感天动地窦娥冤》(简称《窦娥冤》)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,出刊于明朝1582年。

窦娥小的时候母亲去世,她父亲窦天章是一位穷书生,七岁的时候她便被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。窦娥十七岁与蔡家成婚,可结婚没两年,丈夫就生病死了,只剩下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。

流氓张驴儿父子经常欺负窦娥和婆婆两人,并且要霸占婆媳俩为妻,窦娥坚决不从。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,不料蔡婆婆临时呕吐没有喝到毒药,反而不小心被流氓张父吃了,之后便毒发身亡而死。于是张驴儿嫁祸于窦娥,告到官府,将窦娥判成死罪。

临刑前,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,她不想就这么白白死去,于是含着热泪向苍天起誓:“我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,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爷知道。为了证明我的清白,我死后,一要让这刀过头落,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,二要天降大雪,遮盖我的尸体,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!” 后来这三件事全部应验了。

Sh。MEIYaN888。COm

2、马致远《汉宫秋》

《破幽梦孤雁汉宫秋》(简称《汉宫秋》)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。

本剧主要讲的是,汉元帝因后宫寂寞空虚,于是便听从了毛延寿的建议,去民间挑选美女。王昭君就在其中,王昭君可是一等一的美女,但是不愿意贿赂毛延寿,毛延寿便把她的画像故意画的丑陋。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。

Sh。MEIYaN888。COm

一天夜里,汉元帝偶然听见王昭君在弹琴,准备一探究竟,然而被王昭君的美貌迷住无法自拔。将她封为明妃,并且要将毛延寿斩首。毛延寿闻讯连夜逃至匈奴,将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,让他向汉元帝索要王昭君为妻。汉元帝舍不得拿王昭君去求和,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,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。王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而使得民不聊生便自愿前往,汉元帝忍痛送行。单于得到王昭君后大喜,便带兵回去了,王昭君不舍的自己的国家,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。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,将毛延寿送还汉朝。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,又听到孤雁哀鸣,伤痛不已,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。

本剧改编于昭君出塞的故事,但与正史相差甚大。正史中,这时期则是西汉巅峰时期,而匈奴经过汉武和昭宣轮番打击早已元气大损,是汉强匈奴弱。实际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归降向汉朝称臣,成了汉朝的属国,并且呼韩邪单于曾三次入长安朝觐天子“以尽藩臣之礼”,也是第三次朝觐天子时“自请为婿”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赏赐于他。所以不存在“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,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”和“毛延寿逃至匈奴,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,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。”这种情况。而且汉元帝也并没封王昭君为“明妃”,这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“明君”或“明妃”。

3、白朴《梧桐雨》

Sh。MEIYaN888。COm

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(简称《梧桐雨》)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。

故事发生在唐朝,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共度七夕佳节,因感于儿女情长,而对天发誓————“生生世世永为夫妇”。 后来安禄山叛变,唐明皇便带着杨贵妃避难,静观其变。

Sh。MEIYaN888。COm

半途因为民众的请愿,唐明皇便让太子带领郭、李二人带领3千兵马回京,处理朝中事务。后来在途中陈玄礼带领士兵以自杀为由,要挟唐明皇处死杨贵妃,唐明皇愤怒又无奈,没办法只好让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处死。陈玄礼又带士兵骑马践踏了杨贵妃的尸首。唐明皇哭着捡了杨贵妃的一条汗巾,才继续上马前行。

安史之乱平复后,唐明皇回京,传位给肃宗,回到西宫养老。因此叫画工画了贵妃的遗容,以相对哭奠,依然心情抑郁,白发日多人越瘦。这天,越看画像越伤感,步出沉香亭畔遣闷,却是“见芙蓉怀媚脸,遇杨柳忆纤腰”,昔日同欢今冷落,更平添懊恨无聊。这一夜,他便对着梧桐、听着雨声、想着贵妃,在新秋的凉夜中,追思往事,悲伤目前,独自垂泪到天明。

4、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

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(又名《冤报冤赵氏孤儿》、《赵氏孤儿冤报冤》,简称《赵氏孤儿》)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。

本剧主要讲春秋时期,赵家一家三百多口被武将屠岸贾谋杀,唯独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即赵氏孤儿,为了保存赵家唯一的血脉,晋国公主也是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医生程婴将孩子带走,然后自杀身亡。

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,便把全城的婴儿全都抓了起来,并扬言在没有人交出赵氏孤儿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害。程婴无奈之下便找到已经退休的老臣“公孙杵臼”与其商量,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屠岸贾,一切安排妥当之后,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,引屠岸贾到公孙家找到假孤儿,屠岸贾将假孤儿杀害后,公孙杵臼自杀身亡。

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,许多年后赵氏孤儿长大,得知真相后找到了屠岸贾,报了血海深仇。

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是元杂剧中一部优秀的历史剧,也是一部十分有代表性、有很大影响力的悲剧。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,并在欧洲产生过一定影响,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在1775年翻译了《赵氏孤儿大报仇》,英国剧作家威廉·哈切特也曾将其改编为《中国孤儿》,并在英国文化界引起反响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美颜白客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eiyan888.com/shfer/10193.html